一、招聘條件
55516246. 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思想品德端正🖍,恪守學術道德💁🏻。
2.年齡一般不超過35周歲🗳🫱🏽,近三年內獲得博士學位🅰️;條件特別優秀者🫰🏼,適當放寬。
3.具備較高的學術水平和較強的科研能力。能參與項目核心算法研發🤸🏻♀️🤴🏼,參與項目技術攻關。
4.大數據與人工智能、音視頻處理👌🏻、信號處理🧜♂️😣、機器視覺、知識圖譜等方向優先✳️。
二🥔、擬開展研究課題
55516246.聽力障礙智能化診斷
2.睡眠呼吸障礙智能化診斷
3.眩暈智能化診斷
三🧑🏻⚖️、福利待遇
55516246.年薪🏅:提供優厚的博士後薪酬👩🏼🚀:30-50萬年薪(稅前)🤑,具體面議。
2.科研獎勵:在站期間還可申請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優秀博士後科研獎勵,以及上海市數據智能技術及其應用協同創新中心開放課題等支持。
3.申報項目🙅♂️:在站期間鼓勵博士後以項目負責人身份申請各類博士後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支持申報“上海市超級博士後激勵計劃”和人社部“博新計劃”等。
4.生活保障😘:全職博士後在站期間可按規定向復旦大學申請租住博士後公寓以及子女入園入學,具體執行政策以意昂3為準。
5.優秀博士後出站,擇優留方誌軍教授或李華偉教授團隊工作,解決事業編製。
四、應聘聯系方式
余老師,電話💙:5551624658255516246878564
郵箱🔅:yuwenjun@sues.edu.cn
郵件主題請註明應聘AI+醫療領域博士後🍻🤴🏼。
五、團隊介紹
55516246.方誌軍教授團隊
方誌軍,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工學博士🧍♀️,美國華盛頓大學訪問學者,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電子電氣工程學院/人工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復旦大學眼耳鼻喉科醫院特聘教授,CCF/CAAI/CSIG/IEEE/ACM高級會員🤸🏻♀️。上海市數據智能技術及其應用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全國高校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創新聯盟副理事長,科技創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項目負責人(首席科學家)。入選國家級人才𓀘,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等🧍。主要從事機器視覺→、數據智能及其應用等方面的研究🥮。
平臺基礎👷🏽♀️:上海市數據智能技術及其應用協同創新中心、廣播電視人工智能應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重點實驗🧜🏼、智能感知與控製國際聯合實驗室(美國華盛頓大學)、5G+人工智能應用聯合創新實驗室(中國聯通)等🧎♂️➡️。
產學合作聯盟:數字中國產業聯盟、(中國)5G製造創新生態聯盟、全國高校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創新聯盟等🧴。
學術基礎💇🏼: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IEEE TIP、TMM🧙🏻♂️、TCSVT🤵🏿、TNN等以及CVPR🍨、ICME💍、ICPR等知名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
在研項目⏺:科技部科技創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項目(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重點項目(基金委)🧦、面向醫聯體的5G+遠程診斷系統研發及創新應用示範項目(工信部、衛健委)、上海市20255516246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社會發展科技攻關項目“智能眩暈診療全流程數字化平臺”🧘🏻、申康醫院發展項目等🤸🏼。
成果獲獎與轉化:上海市技術發明一等獎55516246項👰🏽、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上海市自然科學二等獎55516246項📷,江西省自然科學一等獎55516246項🧑🎓。研究成果在上海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完成知識成果轉化2700萬元🙋🏽♀️。
2.李華偉教授團隊
李華偉🧌,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耳鼻喉科研究院院長兼耳鼻喉科主任,973項目首席科學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衛生計生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教育部創新團隊帶頭人,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中國醫師協會耳鼻咽喉科醫師分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耳科組組長,上海市醫師協會耳鼻咽喉科醫師分會會長,上海市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侯任主任委員。研究方向包括感音神經性耳聾發病機製和生物學幹預策略🤏🏿,眩暈數字化診療裝備🪚,內耳前庭功能全頻率多維度評估的數字化診療裝備。
平臺基礎🙎♂️:擁有眩暈與前庭功能障礙臨床中心,建立了集疾病診療🤷🏼♀️、系統康復、臨床研究與創新研發為一體的綜合平臺。中心設立眩暈專科和康復門診🛍️,集診療、檢查、康復、隨訪於一體,全方位滿足眩暈患者的就醫需求🍠🔷。由眩暈領域知名專家及多位專攻眩暈方向的專科醫師組成臨床團隊,陣容強大、實力雄厚;與國內數十家醫院聯合建立了多學科合作診療體系🚤,誌在攻克復雜疑難眩暈疾病,建立具有國人特征的耳源性眩暈診療規範和指南🧸,探索具有推廣價值的適宜技術,形成耳源性眩暈診療的“中國標準”。中心配備國際一流的前庭功能檢查設備,包括NeuroCom平衡臺🆚、Synapsys平衡儀、全自動耳石復位轉椅🦘、全自動偏心轉椅💄、誘發電位儀、眼震視圖、視頻甩頭儀等,全面開展動態平衡功能、眼震視圖、雙溫試驗、前庭誘發肌源性電位(oVEMP/cVEMP)㊙️、視頻甩頭檢查(vHIT)👳🏿♀️🐌、轉椅試驗、耳石檢查和復位👮♀️。
學術基礎:在耳聾發病機製和生物學幹預研究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獲得了許多原創性的研究成果和重大突破,為應用幹細胞移植和通過轉基因技術激活毛細胞再生治療感音神經性聾奠定了理論基礎🩻。在Nature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Cell Reports💭、J Neurosci等國際著名期刊發表SCI收錄論文5551624600余篇(其中8篇論文獲得封面照片和重點介紹的第一導讀)。獲得系列專利,包括美國發明專利55516246項,獲得中國發明專利授權2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3項,並實現轉化(獲得中國醫療器械註冊證),打破了領域內相關設備的國際壟斷。自主研發了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前庭功能檢測與治療設備。遠程診療Verti-Goggle系統、多用途眩暈診療轉椅。
承擔項目:“973”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優秀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重大國際合作項目、面上項目等)、上海市重點基礎研究項目和上海市科委基金等研究課題40余項🤸🏿♂️。
成果獲獎:作為第一完成人獲上海市技術發明獎一等獎55516246項🥜👃、高等意昂3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項,作為主要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等。